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川藏线被新华社“包圆儿”了!



今天

川藏线被新华社“包圆儿”了!



截至10月18日16点43分新华社分别以《昔日金鸡关,今日望平川——川藏公路动工地见闻》

《山那边风景如画——四川甘孜打通公路“肠梗阻”发展乡村旅游》

《再见,万丈天险二郎山》

《风雪川藏线》

《川藏公路上的扶贫“珍珠”》

5篇稿件聚焦川藏线


来来来

快跟着交通君一起去看看

都写了川藏线上的哪些故事?



昔日金鸡关,今日望平川——川藏公路动工地见闻


地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与名山区交界处的金鸡关被誉为“川藏公路第一关”。日前,记者重走川藏线,却听到这样的说法——“金鸡关嘛,金鸡还在,只是不再有关。”


带着好奇,记者前去探访。


▲图为即将明线开挖的金鸡关。高小松 摄


雅安是历朝兵家必争之地,金鸡关自唐代就是西蜀要隘。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打通通往世界屋脊的公路干线,国家决定修建川藏公路。1950年4月,康藏公路(1955年西康省撤销之后,这条公路改称川藏公路)就从金鸡关破土动工。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金鸡关成为连接内地和西藏的交通枢纽。


“说近点,这里是川藏公路的动工地。说远点,这里是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雅安市交建集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执行董事王华是地道的雅安人,见证了金鸡关道路的变迁。


他领着记者走上鸡鸣山上318国道旁一条老旧狭窄的公路。这条并不起眼的老路,曾是最早的川藏公路。


深秋的薄雾氤氲不散,远处是郁郁葱葱的周公山。“如果从那边望过来,这片山就像一只展翅的金鸡。”他说。


川藏公路通车后的40多年时间里,无数的车辆沿着这条路进入西藏。


“车辆多的时候,说话都要靠吼,住在公路两边的村民更是要吼大声点。”村民王中华见证了那个时期这条路带给金鸡关的繁华。


1994年11月,金鸡关隧道建成,318国道改从“金鸡”的“肚子”里穿过,老路“退居二线”。


2018年,雅安市政协委员蒲建春曾提交过《关于拓展中心城市区域,实现雨名两区同城化融合发展的建议》,建议削平金鸡关隧道,打通雨城、名山城区区域,打破“守关意识”,拓宽市区地域,打造共同经济圈。这份建议与雅安市委构建“一核两翼”市域发展新格局的思路不谋而合。


今年4月1日,金鸡关隧道开始封闭施工,承载了25年川藏路记忆的隧道退出历史舞台。许多市民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前来留影纪念。


▲图为雨名快速通道施工现场。张毅 摄


今时今日,机械轰鸣声中,昔日横亘的金鸡关已不在,山体被挖走了一大半。“这下面就是金鸡关隧道,我们要把它挖开,把整片山移走,建设雨名快速通道。”王华说。


这条快速通道全长约5.9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将于2021年9月建成通车。届时,金鸡关将一马平川,新的互通枢纽将穿起雅安东、南、西北三大百公里百万亩产业带,茶、药材、果蔬将经这里源源不断运往西藏与东部省市。雅安的雨城、名山、经开三区将实现一体同城化,城市向东拓展,全面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


未来的人们再经过这里时,“金鸡关”将是一个地图上的地名。


山那边风景如画——四川甘孜打通公路“肠梗阻”发展乡村旅游


四川甘孜,大渡河畔巍峨群山间的色龙村只有38户人家、147人。这里蓝天白云,风景如画。一条穿山隧道将这个原本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带入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道”。


色龙村地处海拔2400米的大渡河谷,三面青山合抱,一侧是悬崖峭壁。过去,村民进出村要翻越险峻陡峭的山路,走在不足30厘米宽的悬崖道上,村里的壮汉出山也要近两个小时。路不通,让山村与世隔绝,山间云雾缭绕,虽然草肥水美,但山谷外峭壁嶙峋,飞鸟望绝。


与村民攀谈中,他们撩起裤腿,过去走悬崖路时山石草木剐蹭留下的伤痕隐隐可见。46岁的谢玉兵说他7岁那年上学路上翻山时被滚石砸断了腿。


“哥哥背我回家后养了几个月,之后又不得不走那条悬崖路上学。”他说,“路不好,甚至没有外地的亲戚愿意来串门,吃的米和盐都要从山外背进来。”


2014年,一条875米的隧道和配套通村公路的建成让几个小时的山路,变成不足10分钟的车程,色龙村的村民们结束了千百年来闭塞的生活。更有不少人从110公里外的康定、370公里外的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体验穿过隧道后别有洞天的感觉。


路带来了游客,也带回了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22岁的丹增尼玛等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回到合作社,从事民宿管理等旅游服务工作,一个月可以挣3000元。丹增尼玛家这几年不但盖了新房子,还买了一辆过去从不敢想的小汽车。


首次吃起“旅游饭”的色龙村从5月1日试营业至今,已经接待了13000多位游客,收入了50多万元。


▲雅康高速公路泸定大渡河大桥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天堑变通途,去年底通车的“云端高速”打通了四川甘孜雪域高原的“致富路”。雅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以来,大渡河流域内的休闲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在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一条曾经被当地人称作“烂泥巴沟”的地方,由路而兴,成为四川第一个以体现藏族木雅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旅游区。


“雅康高速结束了甘孜州州府所在地康定市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将成都到康定的距离从7个多小时缩短到3个多小时,景区游客可进入性增强。”木雅圣地景区总经理兰卡泽郎介绍,截至2019年10月,景区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比去年全年接待量多出4万人次,到年底的游客接待量预计同比增加80%以上,仅木雅圣地景区今年就给村民分红125万元。


俄达门巴村原第一书记井钟介绍,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让俄达门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900元,增长到今年的8000多元,好的自然风光变成了村民的产业收入。


截至2018年底,甘孜州县乡道公路通车里程4469公里,通村公路通车里程23438公里,全州2734个建制村,通硬化公路比例达99.37%。道路带动甘孜州全域旅游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2018年全州第三产业增长6.9%,对GDP贡献率达到27.9%。


“精准扶贫工作带动了乡村各类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和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乡村振兴又为防止返贫创造了条件。”甘孜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丹说。


再见,万丈天险二郎山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许多人都是通过这首歌,知晓高耸的二郎山是川藏线上的第一道咽喉险关。


从20世纪50年代修筑川藏公路,到20世纪90年代末打通国道318线二郎山隧道,再到2017年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通车,翻越二郎山的时间先从3天变成3个小时,再变成现在穿越只需15分钟。一部二郎山交通变迁的微观史,也是中国几代筑路人传承和弘扬“两路”精神的真实写照。


风雪川藏线


10月17日,一场夜雪后,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披上了一层银装。雪山、牦牛、云朵、松林,带来了浓浓的雪域风情。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部分游客在一个路边观景台附近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一辆大巴车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驶。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一侧的草坡。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成队的车辆通过一段山路。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10月17日,在川藏线高尔寺山至理塘路段,成队的车辆停在观景台附近。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一侧的草坡。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川藏线四川理塘境内路段沿途风光。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川藏公路上的扶贫“珍珠”


近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采取“龙头企业+联合社+基地”的模式,以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为龙头,建立食用菌示范基地,依托于基地旁的国道318线和无人机物流网,打开松茸、珍珠菇等食用菌的销路,带动当地2000余人脱贫增收。


这是10月17日拍摄的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的扶贫车间。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这是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内拍摄的生长中的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采摘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整理采摘的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采摘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查看待采摘的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采摘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整理采摘的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加工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10月17日,在中国雅江松茸产业园,工人在加工珍珠菇。新华社发 唐文豪 摄


道路通,百业兴

旅游路、产业路

架起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


交通建设项目请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

脱贫摘帽大决战,交通绘制新峨边

进入新阶段!叙威高速建设进展来啦!

百万人点赞!泸州的哥暖心帮助走失儿童


来源:新华社

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整理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